新华网5·17电信日专题报道:AR+行业应用市场规模会率先达到千亿元

517日,是电信业一年一度的节日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。以在充满挑战的时代加速数字化转型为主题,新华网特别策划智见未来 先行者说《数字化转型先行者》系列内容,邀请各产业链的先行者、推动者分享经验与感悟,助力消弭数字鸿沟带来的挑战。

亮亮视野创始人兼CEO吴斐,与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、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、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、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、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、中国广电网络董事长宋起柱、中国铁塔公司董事长佟吉禄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等近30位重磅企业嘉宾接受视频专访,畅聊5GAR、人工智能等数字基建如何赋能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。

微信图片_20210518095725.jpg


吴斐表示,数字化转型并不是替代人,而是给人提供更好的数据应用工具,其中AR是解决连接人与数据的最后一厘米;行业应用对AR的需求比消费娱乐应用更直接也更迫切;未来3年,AR+行业应用会先于消费应用成长为市场规模上千亿元的产业。

专访全部内容如下:





新华网:您是如何理解今年世界电信与信息社会日主题的?

吴斐:对于AR产业而言,充满挑战四个字是无比精准的。AR是一条崭新的赛道,从底层器件到操作系统再到应用都存在再创造的挑战与机遇,未来可以走向何方更有着诸多的遐想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AR/VR是下一代的交互新方式,承载着将线上与线下、虚拟与现实全面打通的巨大使命,因此亮亮视野对这份挑战充满斗志与期待,也将继续投入巨资,建立并提供最好的体验。

新华网:亮亮视野在加速数字化转型方面已有哪些布局?下一步在这方面将重点做好哪些工作?

吴斐:数字化转型并不是替代人,而是给人提供更好的数据应用工具,其中AR是解决连接人与数据的最后一厘米。基于此,行业应用对AR的需求比消费娱乐应用更直接也更迫切

亮亮视野一直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AR+AI平台领航者。要打造这样的平台,就需要在AR硬件、AI算法、AI服务、解决方案等方面都有长远布局,从而帮助传统企业在物理世界提升效率、实现可持续发展,同时也帮助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,所以在可预见的3年内,我们把自身定位成AR+AI企业级服务专家。

未来,我们仍然会在核心能力上加大研发,尤其是AR光学、感知技术和基于场景的知识渲染三个方面。在光学方面,我们已经拿到北京市科委超表面透镜+Micro LED技术预研项目,并在这个光学设计技术上稳步向前,正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;在感知技术上,我们正在深研融合语音、头动、手势等多模态感知的交互技术,定义模式,为用户提供更符合人习惯的人机交互方式;最后也是我们认为的更重要的一部分,基于场景的AR知识渲染,我们正在和客户一起,将专家经验数字化,然后与人工智能融合,实现提前预测、智能推送,再通过三维建模、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客户提供立体的、所见即所得的虚实融合世界。

新华网:对如何更好凝聚各方力量加速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,赋能高质量发展,您有什么建议?

吴斐:数字化转型政策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大推动力。我们切身感受到5G/AI等新基建的投入的力度和决心,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数字中国政策对科技发展的巨大牵引力,中国科技企业迎来了黄金10年,而AR产业就是在这样优渥的土壤上发展的。我们预计未来3年,AR的行业应用会先于消费应用,成长为市值千亿的产业。但是,AR行业要良性发展,还是要始终坚持第一性原理,认认真真服务好企业,在场景里思考技术的发展,通过技术的突破来解决场景难题,最终和大家一起推进AR、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实践。